2013年4月12日 星期五

寧化飛灰,不作浮塵

  今天讀到一段十分優美的文字:「寧化飛灰,不作浮塵。 寧投熊熊烈火,光盡而滅; 不伴寂寂朽木,默然同腐。 寧為耀目流星,迸發萬丈光芒; 不羨永恒星體,悠悠沉睡終古。」﹣這是美國作家傑克·倫敦的信條,他確實一生都在玩火,結果把自己燒死了。

  傑克·倫敦以《野性的呼喚》,《馬丁伊登》和《熱愛生命》 成名,但之前非常潦倒。他幼年貧窮,十四歲到一家罐頭廠做工,每天工作十小時,薪水是一元錢。其後,他當過水手,曾加入名為「基林軍」的失業者組織,退出後四海流浪,經常出入監牢和警察局。二十歲考進了加州大學,一年後被迫退學,之後同姐夫一起去阿拉斯加淘金, 但黃金夢又很快破滅,身染重病回家。

  我沒有讀過他的小説,網絡上介紹他筆落驚風雨 :「1907年(時年三十一歲)寫的《鐵蹄》,指出美國資本主義有向極權主義轉變的可能性,還對法西斯主義的興起和消滅作了有預見性的警告。 我國已經有譯本的《馬丁·伊登》(1909年),是傑克·倫敦的代表作。 這本帶有自傳性的小說,揭露了資本主義社會的殘酷無情,對人性的蹂躪、對正義的踐踏。 」我不知道狠評資本主義的人,為何富貴起來便窮奢極侈。

    1911年,他公開聲明寫作的目的就是為了錢。事實上,當他名成利就後,曾經花一大筆錢建造一條命名為「斯納克」的遊船;1913年他用十萬美元近四年時間建造一所名叫“娘居”的別墅,落成後忽然起火焚毀。 這位已經側身上流社會的大作家,看了看價值十萬美元的廢墟,擺了擺手,宣布將另建一個莊園。

    中共創辦人陳獨秀有一首《告少年》,描寫「是非旦暮變」的世情:「是非旦暮變,黑白任其情。雲雨翻覆手,信義鴻毛輕!」以今天的我打倒昨日的我,古今中外的人極多,也不會差一個傑克·倫敦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